有一種說法是國學就是儒學,因為我國在140個國家和地區(qū)建立511所孔子學院,所以很多人以為中國的國學就是儒學,主要內(nèi)容就是《論語》,這顯然是不了解中國文化。如果將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,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。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本來面目,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主旨所在。先秦時期百家爭鳴,儒學只是與道、墨、法等諸家相并列的一家學說。
孔子學院影響深遠
國學到底含哪些內(nèi)容呢?古文經(jīng)學大師章太炎主要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:經(jīng)學的派別、哲學的派別、文學的派別。通常所說的六經(jīng):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易》《樂》《春秋》。中國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都是哲學的主要派別。文學則是指離騷、漢賦、唐詩、宋詞、元曲等等。
現(xiàn)在一般提到的國學,是指以先秦經(jīng)典及諸子學為根基并涵蓋后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。括中國古代的歷史、思想、哲學、地理、政治、經(jīng)濟乃至書畫、音樂、易學、術數(shù)、醫(yī)學、星相、建筑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。
諸子百家
這是一個很廣的范圍,大家可能覺得無從下手。這要從學國學的意義說起,為什么要學國學?
對于學校教育來說,學國學有利于塑造一個人的高貴品質(zhì),我們要建成幸福和諧的現(xiàn)代社會,實現(xiàn)中國夢,必須提高每個人的精神品質(zhì)。儒家的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告訴我們要加強自身修養(yǎng),關愛家人,報效祖國;孟子的“富貴不能淫、貧賤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”,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,做社會的脊梁等等,這些格言和事跡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。讀國學,學習古人的優(yōu)秀品質(zhì),對于塑造國民的素質(zhì)有很大幫助。
學國學,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,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學素養(yǎng)。道家的自然無為、儒家的積極入世、墨家的兼愛非攻等百家爭鳴,讓我們知道了古人思想的博大精深;詩經(jīng)、離騷、漢賦以及唐詩、宋詞、元曲等等,讓我們見識了古代文學百花園的爭奇斗艷。在開闊我們眼界的同時,更讓我們驚嘆漢語言的豐富多彩、出神入化。
學國學不是去尋求神通、追求神秘、迷信偶像、自欺欺人,要么書呆子咬文嚼字脫離現(xiàn)實,要么空談理論與身心性命安身立命經(jīng)綸濟世無關,要么閉門造車不接地氣,要么困于文字不能領會背后精神活學活用,要么用西式思維張冠李戴生搬硬套肢解曲解誤解中國歷史文化學術,要么學了現(xiàn)代教育的商業(yè)化毛病,跟商業(yè)利益捆綁,高收費,更加重了異化色彩。
學國學不是附庸風雅,不是穿套漢服、唐裝(個人愛好喜歡穿也不是壞事),不是擺攤測字,看風水、搞占卜。
唐裝漢服
古今中外的學術思想,絕大部分偏差,就出在傳承、弘揚、注解、詮釋或解析的環(huán)節(jié)上。嚴格說,所有的注解都只代表后人的研究與認知,是否符合作者本意,是否將其本意全部而正確地解釋出來,都是問號,除非作者本人表示認可。這些道理,適用于儒釋道,也適用于古今中外各宗教、各學派。
總之,學國學是個好事,但是需要正確對待。我們要汲取傳統(tǒng)經(jīng)典中奔騰不止、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,并用之于當代社會,振奮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