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粉是所有面的基礎(chǔ),一根好法棍,麥香非常濃郁,嚼起來能嘗到微微的甜,而這種天然甘香的味道,
全都來自面粉——所有原料單純的面,美味的基礎(chǔ)就是面粉。中國人吃米飯,米的品質(zhì)至關(guān)重要。
超市里散裝的廉價陳米,與五常稻花香的區(qū)別,味道有著天壤之輩。
揉面對饅頭而言,是個單純的動作,因為面粉和水的比例固定,只要掌握基礎(chǔ)的手法,將面團揉光滑,
最終效果就總是一致的。然而對歐洲種類多樣的主食面來說,不同的配方所要求的揉面程度和手法都不一樣。
就拿法棍來說,這樣有嚼勁的口感,按說應(yīng)該大力揉搓,但事實上卻是越少揉越好,一個原因是揉面越多,
面粉香氣就損失越多,再者是因為配方含水量大,如果像揉饅頭一樣揉法棍,你只能揉出兩手面糊。
又如另一款主食面吐司,就需要徹底的揉面,才能使面粉筋度完全施展開來,從而形成細膩、綿軟的質(zhì)感。
總之,無論法棍還是吐司,想揉出效果,面師傅都得對面團有充分的"手感"。
發(fā)酵之于饅頭,基本只需1-2次,起蓬松質(zhì)地之用,但對面,則兼顧了蓬發(fā)、進一步改善香味、強化面筋等作用,
而且發(fā)酵時間越長,次數(shù)越多,面團內(nèi)部的風味就會融合得更好更濃郁。這就是為什么,很多面店會以“天然酵母”做賣點的原因。
有些法棍甚至是要經(jīng)過36小時的發(fā)酵,才能烤出越嚼越香的法棍。
饅頭通常只要將面團均勻切成幾份即可,而很多主食面,還需要滾圓和割口,做出不同造型。
這不僅是為了美觀,更有許多實際功效。還是以法棍為例:將面團整成長條狀,動作一定要輕而準,
否則會破壞掉面團內(nèi)部好不容易發(fā)酵出來的氣孔,甚至拉扯斷脆弱的面筋;在表皮上割口,的目的不是畫上花紋,
而是因為面團在烘烤受熱時還會繼續(xù)膨脹,所以開幾條固定“通路”引導氣體流通,否則氣體會將面團生生擠爆,既影響外表又影響口感。
面和饅頭最明顯的區(qū)別,就是在烘烤上。烘烤,能使面粉中的糖分焦化,形成金黃的表色和濃郁的甜香。
不過,這也有一定缺陷:蒸制面食能保持面團水分到最后一刻,這樣吃起來才會松軟適口;而西方人自古就習慣烘烤食物,
如果配方中水的比例不適當,烤出來的就會是顆石頭。所以,配方的干濕比例非常重要,最典型的依舊是法棍——配方不嚴謹,
烤溫烤時不恰當,就不會有外皮薄脆香酥,內(nèi)里酥軟濕潤,甘香無比的美妙口感。